欧亿3-高德注册-高德官网

高德安全吗?_这么多刹土,为何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?

  这么多刹土,为何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呢?   一般来说,只有登地的圣者才能往生报身刹土,我们这样的凡夫人无法往生报身刹土。化身刹土虽然容易往生,但许多化身刹土五浊泛滥、器情衰败,有些化身刹土虽然很清净,但也存在一些不足,所以没有往生的必要。相比之下,极乐世界既清净又容易往生,实为凡夫修行人最好的选择,所以大家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。   以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兜率天而言,这是一个化身刹土,只要守持清净戒律、祈祷弥勒菩萨,死后就可以转生到那里。在藏地,格鲁派的很多大德和传承弟子都发愿往生兜率天。但兜率天照样有生死之苦,所以并非十全十美。乔美仁波切最初就是发愿往生兜率天的,他曾在七年中念《弥勒发愿文》,后来他觉得天界依然有生死之苦,于是转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。   莲花生大士的刹土也是化身刹土,祈祷莲师可以往生到那里,但那里也有生死之苦。乔美仁波切也曾经发愿往生莲师刹土,后来也改变了。他说过:“我肯定能往生莲师刹土,但一方面,自己害怕生老病死;另一方面,如果是信心特别大的人,到那里后当然能见到清净相的莲师,莲师也会赐予灌顶、传授窍诀,自己会在持明者的行列中享受无量的法乐,但如果是信心不大的人,到了那里看到的都是罗刹,莲师也现为罗刹王相,不仅生不起信心,反而可能生邪见、造恶业。而极乐世界既容易往生,也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,更不会造恶业堕落,所以我选择了往生极乐世界。”   的确如此,一想到生老病死的痛苦,选择往生其他刹土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。像乔美仁波切那样的成就者都忍受不了生老病死之苦,我们这样的凡夫就更难以忍受了。有时候我们的身体稍微有一点痛苦,自己那时是什么样的感受,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清楚。   作为希求解脱的人,大家千万不能毁谤净土、密法等甚深法门,如果有怀疑只能说明自己的智慧不够,此时一定要广泛闻思教理,多与智者们交流,这样就能摒除怀疑和邪见,树立真正的信心。到了那时,念佛、修密法就非常容易了。   人生非常短暂,人人都要抓紧时间修行。在座很多人以前发过念佛的愿,有些是在法王面前发的愿,有些是法王圆寂后发的愿,学院每年极乐法会也要求完成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心咒,这些念诵都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,希望各位道友尽早完成。前面也说了,仅靠自力寸步难行,兼借他力则容易成功,现在我们依靠修持四因之力(自力)和阿弥陀佛的愿力(他力),往生极乐世界应该不难,大家要好好努力!

欧亿3高德_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

  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   经云:‘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。’能信能入,以夙植善根故,又云:‘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’十方诸佛,因地皆是由信生解,依解立行,因行得证无上道果,是故信为佛道根源。五根之首,以信为之,信根既具,一切功德,由信而生,以是而为功德之母,一切善法,由信而长。   众生宿具善根而信入者,依正法随分解而长养诸善根,以善根智慧增长,而正信解佛陀正法,以正知见真明为何学佛?何为作佛?如何成佛?佛是自己的真心,也是自己的本性。心是佛,具足万德万能,须藉修德而显,所谓‘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。’成佛即是性德圆满显露,成就自性圆满智慧及无量之福。   欲成佛须依教理行果修证,教理者法门也,行者行门也。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,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。而法门与行门之因缘,‘印光大师’云:‘以众生根性不一,故如来之教法万殊。是以一代时教,随机演畅。法门虽浩若尘沙。而行人依教修持,究竟归元,皆证即心自性。然于尘沙法门之中,求其不离事修,全彰心性,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。上上根不能踰其阃,下下根亦可瑧其域。高超一切禅教律,统摄一切禅教律。下手易而成功高,用力少而得效速,最利末法,直出五浊者,无如净土持名念佛之殊胜超绝也。’由印祖开示悟明,明心之要,无如净土法门;净心之要,无如持名念佛。如是明了净土念佛法门而生信也。   净土念佛法门以‘信、愿、行’三资粮,为修行之宗要,而三资以信为首,故吾人修学净宗,亦必以信为入门。‘蕅益大师’云:‘信愿持名,为修行之宗要,非信不足启愿,非愿不足导行,非持名妙行,不足满所愿,而证所信。’三资若非有信心,不足以发愿,若非有愿力,不足以导引起行。若非有持名妙行,不足满往生净土,离苦得乐之愿,而证明所信。即平日所信,西方极乐,依正庄严,皆为弥陀愿行之所成就。既念佛往生,亲见胜境,乃证所信也。‘蕅益大师’又云:‘信则信自,信他,信因,信果,信事,信理。愿则厌离娑婆,欣求极乐。行则执持名号,一心不乱。’信愿行三资,能信之心是一,所信自他因果事理不一。愿则厌苦欣乐。行则但持一句佛号,求得一心不乱,即求证念佛三昧也。   佛法修学之教理行果,乃因果修证也。从修因至证果有五种菩提,乃须历位渐次修证,因果非同时也。而净土法门之修证,乃因果同时也。何以故?一者深信因果,即‘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’-如是因果,乃净业三福三者之深信因果。佛言欲生彼国者,当修三福。一者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二者受持三归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。三者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如此三事名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也。一心称念弥陀名号,称之为心念佛,念佛即是念心,念佛心与佛心同,心佛无别,自他不二。心和愿均同于佛,真如本性显现也,此即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也。‘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’-观经云:‘诸佛如来,是法界身,入一切众生心想中,是故汝等心想佛时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随形好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’观想时心作佛,忆佛、持名时心亦作佛。弥陀名号是众生之本觉理性,亦是阿弥陀佛果地证得无量功德果号。以此极殊胜之果觉,作行者本因地之因心,以果为因,因赅果海,果彻因源。即念即佛,即念成佛因果同时也。   真念佛人,若非无量劫来,宿植深厚之善根福德因缘,何能闻此不思议之念佛妙法,以是而生信心,真为生死,发菩提心,信愿持名,摄心念佛,与弥陀本愿相应。行者虽居秽土,仍是具缚凡夫,但已住于正定之聚,亦悉已建立往生正因。依此正因,必得往生之果。往生之人,皆入正定之聚,必然一生补佛。《无量寿经》云:‘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已生,若当生,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即取证妙菩提。

高德平台登录_从“求宠爱”到“不从众”,长大的关键一跃

  Georges de la Tour,Boy Blowing at Lamp   连叔,   我现在也是初二,所以看到这篇文章很有感触。我同样面临着像tomato那样的烦恼,从小到大都觉得家长讲话评论双标,同学们表面一套背后一套,反正就是在哪都不得安宁,只想自己坐一会。   我知道家长有时很难改掉自己的习惯,我作为一个心理早熟的人也懂得换位思考,体谅他人的不容易。但有时候还是会发现,无论自己怎么努力,帮自己做科代的老师干活也好,那科成绩名列前茅也好,老师也还是会忽视我,甚至表扬比我成绩差的学霸同学【从未表扬过我,尽管我做得很好】。   现在也快期末考试了,我也想努力调整状态给自己这一个学期的努力一个交代。但现在一次次的挫折压得我喘不过气来,我真的很难受,也没有人安慰了解我,望连叔回复一下,万分感谢。   苦恼的因年   苦恼的因年:   初二孩子的心理状态,还处于“求宠爱”阶段,自己的喜悦,自己的价值,更多来源于家长与老师的表扬。这对孩子来说,是很正常的。   很多成年人也还处于这个阶段,需要不停索取“宠爱”,以获得存在感。由此引发出一些病态行为,比如无尽的抱怨(这可以更多收获安慰),过度的虚荣(为得到羡慕虚构自己没有的美德、才华、地位、财富),还有控制欲(驱遣他人可体现自己的重要性)。这样的成年人属于心理发育未完成,他们越想要,就越得不到,越得不到,又更想要,很痛苦,却无人同情,甚至他们的孩子都会讨厌他们,因为他们像个不快乐的黑洞,吸掉身边所有的快乐。   你以后不能变成这样长不大的成年人。这其中关键的一步,就是走出“求宠爱”。一切成长,开始总有他律的成分,是老师家长要求,是环境所迫,做着做着,你觉得有意思,主动追求,变成自律。走出“求宠爱”也是如此,你会发现,宠爱总是不够,它是稀缺的,并不会随着你变得更优秀不停增长,当他人习惯你优秀时,宠爱甚至消失了,就像你是科代,这科成绩好是应该的,似乎不值得为此表扬你,而你成绩变差,批评却不会缺席,失去科代资格的风险随即而来。   这似乎不公平,令你委屈。此时的选择把人分成两类:   一类人觉得我变优秀没意思,反正他人不“宠爱”,索性不进步了,这让他们停留在此时的心理状态,肉体怎么生长,以后都是长不大的成年人。   另一类成长的选择,反而借此想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:我的优秀是谁的?当然是我的,我受益最多,怎么可以丢掉?比如你的好成绩,它证明你更好地拥有知识,老师不表扬,不能否定这个事实;成绩更差的同学受表扬,他的分数也并没有增加,实力对比还是摆在那里。这就像你去客场比赛,观众拼命嘘你,一点宠爱都没有,但他们夺不走你的胜利。   经过这个阶段,你会知道,更高一级的优秀,真正的优秀,不是“求宠爱”,而是“做我认为值得做的事”,评价系统从外变成内,从他人变成自己。我是学生,我认为学习是值得的,我就会好好学,得到好成绩,就是老师忽视也不会减少我的动力。他人的宠爱,一点不重要了,有则欣然接受,没有,也不强求。   甚至因为“值得做的事”暂时不为人所理解,变得孤独,被误解,被攻击,也会发生。一个优秀的人,必然会做几件不从众的事,正如这句话所说:   长按可关注   不从众不是说什么事都逆着来,那是杠精。多数人在多数时候也是对的,不然人类社会就无法存续。就像多数学生都追求好成绩,这个众就得从。多数人追求健康、爱情与财富,不从这个众,那不太像人。   但是人生总有那么重要的几次决定,你只有你自己,其他人都不理解你,甚至反对你、孤立你,但你知道,你必须得做。不仅仅良心问题有这样的艰难选择,爱情、投资、真实观点的表达,都得做“不从众”的决定,真正的优秀者,体现在这些时刻,我敢决定,我敢负责,我“做我认为值得做的事”,他人是否因此“宠爱”我,并不重要。如果没有走出“求宠爱”的心理阶段,“不从众”时刻出现时,你没有勇气承担,必然选择损害自己以换取他人的“宠爱”,那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一生。   你现在可以开始准备了,没人表扬我?没关系,强者不靠宠爱生存,强者靠自己的强大生存,强者是虎,不是猫。   祝开心。   连岳   推荐:开始,慢慢来   上文:当意外发生后